秦二年(前209年),项梁率八千人渡河炒股股票平台,也就在此时韩信加入项梁的军队,可是韩信在项梁的军中并没有特别出彩的表现,《史记》中特意用“无所知名”来形容此时韩信的状态。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韩信 “杖剑从之” 是孤身投军,无兵、无势、无名,除此之外,韩信得不到重用,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韩信加入项梁的方式,跟刘邦、英布等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刘邦等人都有自己的队伍,加入项梁属于带资入股,韩信只能算作应聘入职,所以他更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去获取集团领导的认可。
第二,韩信在此之前并没有战斗经验,虽然可能习读兵法,但是并没有实践或者近距离观察战争的机会。加入项梁军后,韩信才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虽然韩信加入项梁军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却体验到了从大胜到主帅项梁被杀再到楚国集团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
展开剩余73%这一段时间他在项梁军中学到的不仅仅有成功的经验,还有难得的失败经历。
第三,韩信的出身,史料中称其为“布衣”,在血统上他并不属于战国末期的贵族,虽然有人凭借“漂母”称其为“王孙”,以及他有佩剑的习惯,推断他可能是某个贵族的后裔。但从韩信寄食漂母,以及受胯下之辱来看 ,很难再把他跟贵族扯上关系,即便曾经是贵族,也已经很难再利用之前贵族的身份去获得认同和资源。
至少在史料中并没有记录他利用自己的身世谋取上升空间。
第四、韩信当时的年龄并不大,应该是二十几岁,这就决定了其有限的经验。虽然此时 “军功爵制” 已部分打破身份限制,但韩信尚无军功。
韩信就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要背景没有背景,要人脉没有人脉,所以一开始不受重用是普遍而又正常的现象。
其实,项羽相较于项梁来说已经算是重用韩信了。
项梁死后,项羽通过巨鹿之战重新夺回军权,韩信在项羽军中也有了职务—郎中,执戟郎。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这就让韩信有了接近项羽进言的机会,但是按照韩信的说法。他的进言项羽不听,他谋划的策略项羽不用。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为什么项羽不听,不用韩信呢?
史料中并没有说韩信筹划的什么计策,所以无法判断他的建议是否合理。
从项羽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不听韩信的策略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一路势如破竹,杀宋义,虏王离,降章邯,正处于全盛时期,不管是义帝楚怀王,还是秦王子婴,亦或是其他各路诸侯王都慑于项羽的军事实力,这一年他也不过大约二十五岁。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一系列的胜利,项羽集团完全处于强势一方,这就会使项羽管理模式固化,形成路径依赖。对不同的意见容忍度降低,更别说这些言论是来自职位卑微的韩信。
另外项羽、范增、钟离眜、英布、龙且等人,不仅构筑了楚军的领导班子同时难免也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一个外人想要分一杯羹很困难。
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通过龙且对韩信的不屑,也能反映出项羽集团内部对于韩信的不屑,当项羽得知龙且死后,他才感到惊恐。
反观刘邦,处于弱势一方,面临重大的生存问题,急需改变现状。
韩信跳槽刘邦,也是一波三折,甚至差一点儿被杀。
拜为大将之后炒股股票平台,他给刘邦献上“汉中对”,剖析项羽的弱点,这是韩信对于楚军长期观察积累形成的认知,同时也带来了他在项梁、项羽处获得的宝贵经验。
发布于:山东省